課程及教學規劃

森林小學的課程及教學規劃是依據兒童發展原則而設計,依兒童之能力、興趣,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探索學習,並促進兒童之社會化,使能得到適性的發展,並培養將來適應社會、參與社會、進而影響社會的能力。

課程內容

  1. 活動課程:根據兒童之經驗、能力、興趣、需要而組織教材,逐漸擴大其範圍,使學生能從實際操作中學習。
  2. 科目課程:教授教育部所頒定之國語、數學、社會、自然等科目,培養學生基本的說、讀、寫、算之能力,使學生獲得有系統的知識。
  3. 核心課程:這部份課程以學生最感興趣之某一科為中心,其他學科則環繞中心學科相配合,鼓勵學生採用自我學習的方式進行。孩子依自己的興趣、能力,安排自己學習的科目內容及進度,教師可與學生共同討論其學習目標,並給與觀察記錄和輔導。
  4. 潛在課程:我們重視一些隱含的、未被期待的、不易發掘及無法事前預計的,但卻會影響正式課程的學習。課程之間若相互衝突,一經發現便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使潛在課程支持並輔助顯著課程,讓教育發揮最大的功能。
  5. 森小的學科教學,除了國語、數學、自然、音樂、美術、體育、英文(高年級)等,森小也研發設計「人文地平線」、「生命的展現」、「戲劇與舞蹈」等科目。
  6. 每學期安排為期一週的旅遊教學,出發前先安排行前課,讓孩子醞釀對知識的思考和猜想;旅遊途中,再根據已經知道的知識,進行觀察驗證、討論與反駁。
  7. 每學期還有特別週活動:開學週、游泳週、主題教學週、歲末週、結業週。
  8. 自由活動讓孩子安排自己的生活,做時間的主人,也學習安頓身心。而每天的課餘時間為教師與孩子共同進行個別教學及個別輔導的時間。
  9. 其他,包括生活會、寢室時間、校外教學、社團時間…等,提供孩子一個感受與發展:愛智、尊重人、愛人、如實了解自己(誠實)、關心社會公義的生活和教育。

教學方法及學習型態

因課程內容不同,還有學生的個別差異,我們為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將採用各種不同方法以期達到最高的學習效果,如:實物觀察、參觀訪問、旅行教學、啟發問題、研究討論、遊戲、講故事、欣賞、實驗、表演、工作、講演、解說……等方法。

學習型態:

  1. 個別活動:安排開放空間,讓學生自由選擇喜愛的活動,培養其獨立自主、自動自發和 積極的個性。
  2. 分組活動:將班級分成數組或由小朋友自由選組,作不同的活動,可使教師便於參與,讓學生有機會嘗試更多不同的活動,且可彈性運用空間及設備。
  3. 團體活動:有班級及全校性的活動,可以確定教學目標是否達成,並提供教育計劃者繼續研究或修正的基礎,以及讓學生瞭解自己的學習狀況。

學習評量

學生學習之評量採多元的方式,包括實際觀察記錄、口語評量、由學生作業及作品中考核、設計評量表評量以及由家長在家庭生活中觀察考核。每學期結束,老師們以詳實的文字描述,把每個孩子的學習狀況集結成一本《評量報告》,包含孩子的知性學習、生活態度、待人接物等各種成長的全面記錄。

教學的評量,不只評量孩子,也評量老師自己的教學。從平日課堂上的互動,以及和學生的各種談話,老師就能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隨時進行加強、補救或調整教學,以符合孩子真實的需要。

教學規劃

  1. 學科教學:週一至週四上午八點三十分至中午十二時十分,進行語言、數學、社會、自然科學等領域的學習。
  2. 教案課程:包括必修的電影欣賞、音樂、美勞、體育課程,及家藝、陶藝、園藝、廚藝、畜牧、天文、戲劇、禮儀、攝影、跆拳道、說故事、開餐廳等由老師安排課程內容而由孩子自己選修課程。
  3. 活動課程:
    • 戶外活動:藉附近有關單位或場所進行課程。
    • 自由活動:某些時段為師生的自由活動時間,是一種較無結構式的安排,提供師生發展自己的空間。
    • 參觀教學:例如博物館、科學館、天文台、河流、森林等,依該學期之學習主題,而安排合適的學習場所。
    • 其他:包括森林生活會、談心時間等,讓孩子學習自我管理及與人相處之經驗;而每天的課餘時間為教師與孩子共同進行個別教學及個別輔導的時間。

教育實踐

因課程內容不同,還有學生的個別差異,我們為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將採用各種不同方法以期達到最高的學習效果。同時,我們也將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的運用紀錄下來,來展現「有感教育」對學生發展、學習的協助成效。